刊名:兵工学报
主办:中国兵工学会
ISSN:1000-1093
CN:11-2176/TJ
语言:中文
周期:月刊
期刊分类:武器工业与军事技术
期刊热词:
研究简报
该支线起于德州火车站的西北部的道岔,向西行至“老电厂”西南部后,向南拐而直向南走,到现旧河公园的北岸为止。1954年后又增加了通往“商业局储运站”的小支线。
五、兵工厂车间的地基
1965年前在现航运后街东头,原市百货公司仓库大门略东点的路南,卧躺着一个由红砖砌成的岗楼。为何说它是“卧躺着”,因它被推倒后仍保留着它原来的形态。它大约1.2米见方,高约2米,可能在一旁还有个供观察用的小孔。
以上是我所见的几个遗迹,欢迎知晓此事的老朋友们指正。
“德县兵工厂”停办后,便成了各类军队的营房。1937年10月,日本人侵占了德州后又成了他们的兵营。1945年8月,日本人无条件投降后,这里又住上了国民党的军队。1946年6月德州城解放后,这里它才正式回到了人民中。
四、兵工厂的南墙
2015年4月,因三八路运河桥修通,而三八西路通车需要窜过该支线,故经北京铁路局对铁路“德丰线”终端作出拆除的批示后,于2015年5月10日,市政府对铁路“德丰线”其进行了拆除。
“德县兵工厂”是在清朝“洋务运动”中产生的官办军工大企业。它原系清同治六年(1867)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创建的,当时名曰“天津北洋机器制造局”。据史料记载: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天津后,对“天津北洋机器制造局”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后而停产。
该楼原系两层红砖红瓦起脊的普通楼房,长约40米、宽约8米左右,楼门朝北处在楼的中间,门前有三步水泥抹的台阶,四扇朱红的玻璃木门,上方有长方型的水泥雨挡。进门后路东有一个小窗户,里面住着管理人员(我小时候进去过,被管理者赶了出来)。该楼从楼门分开东西两头各有约有6个分间,上楼梯面对着一个较大的房间,故约计25个房间。所有房间都有个较狭小的窗户,楼门的上面有两窗户。
1926年2月,山东督军奉系军阀张宗昌将“德县兵工厂”的重要机器设备,迁到了“济南新城兵工厂”,“德县兵工厂”正式停办。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据分析,此处可能是兵工厂进出货物的一个小门。因“德县兵工厂”于1912年(民国元年)6月16日,由济南机器局购进黑药5000磅,到货后暂存于军械库中。17日凌晨它们突然爆炸,炸伤守库官兵九人(其中帮带袁希圣被炸死),炸毁两座库房及一座办公房。此后,他们为了安全便在原石家园街南建了一座火药库,此处可能他们进出炸药的便门。
在这漫长的战火摧残下,“德县兵工厂”的大多数建筑物被毁灭了,故我将记忆中它的几个遗物进行了整理,以供大家参考。
它是一座比较普通的小楼,可因那时德州城里楼房极少,故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,在人们的眼中它却是一座比较漂亮的楼房,故周围的百姓们都称其为“大楼”,甚至“大楼”成了这一代的地名。
壹点号玉河微澜
一、德丰铁路专用线
1902年秋,德州“北洋机器制造局”开始修建,1908年6月津浦铁路开工建设,为了“北洋机器制造局”的运输方便,随之为它修了条专用铁路线(德丰专用线)。1911年10月津浦铁路开通后,该支线也开始运作,故它是德州城的第一条铁路运输支线。
文化大革命期间,德州火车站将该楼房拆除后进行了翻盖,至此,“德县兵工厂”的最后一座建筑就消失了。现此处仍为德州火车站的“铁路公寓”。
据老人们说:日本军人在里面驻时,曾对其进行过大修,并在马路对面盖了两排红砖的兵营。1946年6月德州城解放后,该楼成了德州火车站的“铁路公寓”,对面的红砖房子成了“铁路子弟小学”,简称“铁小”。
二、兵工厂的办公楼
马惠彬,男,1944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,大学文化,企业退休员工。由于我生在运河边,长在德州城,对运河、对德州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。故2005年退休后,便介入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,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350余篇200万余字。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260余篇。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300余首,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里发表了百余首。已出版《德州史话》 一、二集,《北厂志》《桥口街志》《水兽旱船》等书籍。
2010年前后,在修“金湖湾”居民区时,挖到了“德县兵工厂”某车间的地基。该地基由约30厘米厚的三合土构成,该地基异常坚硬,镐头砸下去却没有任何反应。最终工人们采用了“打眼放炮”的方法才将此地基炸毁,之后才得以正常施工。至此兵工厂的所有痕迹就全部消除了。
文章来源:《兵工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bgxb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9/595.html